当前位置: 首页 >  资讯 > 正文

每日时讯!四川:构建三大体系,确保不出现整村整乡返贫现象

2023-03-16 14:12:43 来源:成都商报红星新闻

四川省有600多万脱贫人口,数量很大,当前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进展如何?下一步将采取哪些举措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?同时,四川省易地扶贫搬迁的规模很大,接下来,四川将如何让搬迁群众过上更好的生活?

3月16日,四川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在成都举行了2023年省委一号文件新闻发布会。记者从发布会上获悉,四川省委一号文件当日正式发布,文件主要内容可以概括为抓牢三件大事、做好五个方面重点工作、强化三项保障措施。其中三件大事之一就是防止规模性返贫。


(资料图片仅供参考)

构建“三大体系”,确保不出现整村整乡返贫现象

记者从发布会上获悉,2022年四川脱贫劳动力(含监测对象)务工就业规模达232.2万人,比2021年增加6.2万人;四川全省脱贫户家庭年人均纯收入12631元、增速14.2%,高于全省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。

2023年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关键之年。四川将着力构建“三大体系”,确保不出现整村整乡返贫现象。为筑牢监测帮扶“预警线”,四川将大力构建常态化监测帮扶体系,重点瞄准“对象监测识别、分类精准帮扶、风险稳定消除”三大环节,形成首尾衔接、环环相扣的“闭环”监测帮扶体系。

同时四川将大力构建脱贫群众持续增收体系,做好“土特产”文章,推进脱贫地区高质量发展、促进脱贫群众稳定增收。具体包括进一步研究制定加强帮扶产业项目管理政策措施,完善产业项目联农带农机制,推动经营主体通过订单生产、托养托管、产品供销、保护价收购等方式,使脱贫群众持续分享更多收益;坚持转移就业和就近就业两手抓,加强脱贫地区区域性劳务品牌建设,培育提升就业帮扶车间,持续采取开发公益性岗位、以工代赈、“雨露计划+”就业促进等方式,吸纳更多脱贫劳动力就业。

另外,四川还将大力构建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(村)支持体系,指导各重点帮扶县用好用活政策“工具箱”,形成“落地清单”,实施一批补短板、促发展、利长远的项目;促进脱贫地区发展壮大县域经济、培育壮大新型农村集体经济;引导东西部协作、定点帮扶、社会帮扶等各方面力量开展协作式、开发式帮扶,助力脱贫地区不断增强内生发展动力。

实现800人以上安置区全部有集体经济

新闻发布会上专门提到了易地扶贫搬迁。易地搬迁群众是防止规模性返贫的重点群体,搬迁安置区也是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的重点区域。四川省易地扶贫搬迁的规模很大,现在搬迁群众的生产生活是怎样的?接下来,四川将如何让搬迁群众过上更好的生活?

记者从会上了解到,2022年,四川全省上下一体推进集中安置区产业帮扶、就业促进、社区治理、社会融入等相关工作,全年投入资金11.9亿元,实施后续产业项目280个;特别是3000人以上大型安置区累计建成产业园区、帮扶车间22个;49.08万搬迁劳动力稳定就业,“零就业”家庭实现动态清零,搬迁群众年人均纯收入实现了1.23万元,增速达到了14.2%,78个集中安置区规范性建设初见成效。

今年,四川将大力实施易地搬迁后续扶持强基提质行动,推动大型易地搬迁安置区融入新型城镇化实现高质量发展,重点从三个方面来落实。

就业产业方面,四川将在800人以上安置区深入实施搬迁群众就业帮扶的专项行动,积极搭建就地创业平台,创新采取一些民俗商品制造、电商网点、家政服务等系列方式,实现搬迁群众居家灵活就业,确保有劳动力的搬迁家庭至少1人稳定就业;同时在800人以上安置区建立完善配套的产业发展链条体系,实现产业园区、帮扶车间或者是社区工厂支撑全覆盖;鼓励推动集中安置区大力发展新型集体经济,通过参股、联营、股份合作等方式,盘活闲置资产资源,引导龙头企业、农民合作社进行规模化经营和产业化发展,实现800人以上安置区全部有集体经济。

社区治理方面,四川将健全安置区“党建引领+社区治理”新模式,加强后续扶持项目建设,支持完善集中安置区配套设施,完善民政、养老、托幼、就医、就学、助残等“一体化”服务体系,推进公共服务均等化,实现搬迁群众办事“有人办、快捷办、网上办”;优化安置区公共服务功能布局和配置,加强常态化公共设施管护;同时,支持大型安置区组建社会工作服务机构和志愿服务队,开展日常生产生活服务。深化安置区移风易俗,深入开展“牵手伴行”行动,推进共建共治共享。

规范建设方面,四川将扎实推进95个安置区规范化建设,积极探索数字社区建设;分类引导800人以上大型安置区融入新型城镇化,推动安置区与所在城镇一体化建设,推进产业园区融合发展、城乡融合发展;提高搬迁群众融入城镇能力,加强搬迁群众合法性权益保障,加快实现搬迁群众市民化、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、社会治理现代化。

红星新闻记者 林聪 吕佳羽

编辑 柴畅

标签:

<  上一篇

下一篇 >